志愿者眼中的阿卡(四郎彭措)

作者: 2013-08-26 11:34:02

初识阿卡:四郎彭措比较高大,有些胖,很结实憨厚的感觉,常常笑容满面。开始认识他的时候汉语都不懂,每次出门都需要翻译(在北京的青海朋友旦增)帮忙,他自己只会说:好好,谢谢。

    我所认识的四郎彭措师父2008年奥运后,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他,他住在北京雍和宫对面的小平房,是一个青海的朋友帮忙租的。很好奇,也感觉他话不多,嘴里常常念念有词,听不懂他在念什么。翻译告诉我,他来北京是在为俄支的小朋友助学募款。把学校的情况简单的说明,我真的是有些半信半疑。因为现在不至于没有饭吃啊,我很难想象。

    后来再次的见到他,他们把学校的募款的证明还有照片,费用的清单给了我。我们很惊讶,100-200元是1月的所有费用。当时我们觉得找一个时间去这个地方看看。或许可以帮助到他们。

    在北京他不会把募捐的事情挂在嘴上,他告诉我他感觉城市里的人压力很大,每天匆匆忙忙,很辛苦。所以每次他同捐款款或者帮助他的人都说不急不急。其实他在北京能省的都省了。过午就不食了。(后来去了俄支才知道他们其实也是一日三餐的,并没有规定一日一餐。)他出门坐公交地铁,很多人会好奇注视他,也会有人躲着他,但他们都坚持下来。他相信慢慢北京的人会了解他的善意。

        2009年新年前他搬家到了东五环外的小区高楼内,这样翻译可同他一起住,沟通上会方便很多。但交通上就更加远了,每次出门坐电梯,坐公车会有很多人盯着他,而且到城里的公交车也需要1个小时,10多个站上上下下,他不明白为什么?觉得我不是同你们一样坐车而已。时间长了也就习惯被人看着的感觉,麻木了。

        20093月,阿卡决定要回俄支一趟,把募捐的东西,款项全部都送回去。看得出来他有些紧张,因为他出来1年多,这是第一次回去,估计是近乡情却,要准备的东西很多。我们也承诺4-5月我们上去看看孩子们。他表示欢迎。

    随后我们开始仔细的了解俄支这个地方,在网站上当时可以看到的不多,但至少知道这个地方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。我们开始有些担心,也有人找些合理的理由打退堂鼓。然而,4月的中旬,阿卡的翻译来电话说,阿卡已出山准备来接我们了,已经到在玉树。完了,我们已经不能说不去。

    豁出去,上高原了。